俄乌那边炮火连天,战报满天飞,咱看着看着,心里头咯噔一下。 这仗打到现在,可不止是毛熊和大毛打架那么简单,它像一面镜子,清清楚楚给咱们照出点门道。 特别是俄罗斯那导弹跟不要钱似的狂轰滥炸,让咱这边也忍不住回头瞅了瞅库房里那堆“老伙计”——红旗2导弹。 嘿,您还别说,这老古董,数量是真吓人,上万枚堆着呢! 以前琢磨着该扔了? 现在看,扔了真可惜,关键时刻,比如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中,指不定能派上大用场!
导弹雨? 俄乌战场看得人眼花缭乱。 俄罗斯从2022年开打到现在,甩出去的导弹早就过万了。 目标啥都有,军事基地、发电厂、铁路枢纽,炸得那叫一个热闹。 想想2022年10月那次,毛熊卯足了劲砸乌克兰电力系统,好家伙,1162个城镇瞬间摸黑! 泽连斯基当时就说,全国三成的电站直接报废。 导弹这玩意儿,威力确实不容小觑。
可您以为光靠导弹就能包打天下了? 乌克兰那边也不是吃素的。 人家那防空系统,硬是顶住了一波又一波的导弹雨。 2023年6月就有一次,俄罗斯一天之内砸出去82枚导弹,结果呢? 大部分愣是被乌克兰的“爱国者”给半道截胡了! 炸碎的残骸掉在基辅郊外的田里,连个像样的水花都没溅起来。 这事儿说明啥? 再猛的导弹,撞上硬邦邦的防空网,也得吃瘪! 乌克兰能扛住,自家防空给力是一方面,西方源源不断的军援——美国的爱国者、英国的NLAW反坦克导弹,那更是雪中送炭。 更有意思的是,到了2023年,战场上每天消耗的炮弹数量动辄几万发,传统火炮的火力输出,反倒把一些高精尖导弹的风头给盖过去了。 现代战争,光靠高科技导弹单打独斗? 不灵! 量大管饱的老式武器,照样能扛大梁。
说到这儿,咱国内网上有些声音,动不动就嚷嚷着对台搞个“导弹雨”,幻想着一波流解决问题。 听着是挺解气,可俄乌战场的现实啪啪打脸啊! 咱火箭军手里的中短程导弹,总数大概在几百到一千枚这个量级。 就算豁出去全砸了,三轮齐射下来,也就一千五百枚左右。 一千五,听着不少? 您跟俄罗斯在乌克兰砸出去的上万枚比比看? 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!
再看对岸,人家也不是纸糊的。 台岛上有20多个大型军用机场,防空导弹数量,据公开资料估计,得有2000枚上下,组成了个挺密的铁穹。 咱一千五百枚导弹砸过去,人家防空火力全开,能拦下多少? 剩下的还能精准命中关键目标吗? 乌克兰的例子活生生摆在眼前:光靠导弹砸,砸不出决定性胜利!
那咱就没辙了? 别急! 军方智库那帮人,眼睛就瞄上了库房里那堆积如山的红旗2导弹。 这老家伙,六十年代的老兵了,早就退役,可数量实在惊人——超过一万枚! 性能嘛,确实跟不上时代,突防能力弱。 但它有个最大的优点:便宜! 量足! 专家们琢磨着,对付台岛,完全可以先用这批红旗2打头阵。 干啥? 专挑雷达站和机场砸! 一万枚导弹,甭管多老旧,一股脑儿倾泻过去,那是什么概念? 台军的防空导弹再多,总有个库存上限吧? 它得一枚一枚往外打来拦截吧? 咱用这“老枪”玩命消耗,等把它的拦截弹耗得七七八八了,接下来会发生什么?
等对岸的防空网被这波“老枪弹幕”折腾得气喘吁吁、弹药见底的时候,咱的“杀手锏”——东风系列导弹、隐形战机这些真正的高精尖,再登场亮相。 精准打击指挥中枢、核心军事设施,那效果,可就截然不同了! 红旗2,这时候就相当于给主力撕开防线的“先头部队”。
您可别小瞧这老古董。 数量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战斗力! 一万枚导弹,哪怕单枚成功率不高,堆也堆出效果了。 俄乌战场上,俄罗斯的导弹没能彻底压垮乌克兰,可也把对方折腾得够呛,后勤、电力、民心,都受到巨大冲击。 咱借鉴这个思路,红旗2在对台行动中,核心价值就是“数量压制”和“消耗对方”。 它不需要百发百中,它的任务就是让台军的防空系统疲于奔命,把他们的拦截弹库存快速打光!
具体怎么用? 目标得选准! 第一波,集中火力猛攻台军的“眼睛”——雷达站。 雷达一瞎,整个防空系统的拦截效率立马大打折扣。 第二波,照着军用机场跑道使劲砸。 跑道一烂,战机飞不起来,对岸的反击能力就废了一大半。 这就为后续更精确、更致命的打击铺平了道路。
红旗2虽然老,但也不是不能改。 2024年夏天,咱们在西北搞了次秘密演习,主角就是改装升级后的红旗2。 结果相当提气! 密集发射的“老红旗”,硬是把模拟的现代化防空系统给打“趴窝”了! 这场面,让观战的军方高层都坐不住了。 事实证明,这老家伙,潜力还在! 所以,保留部分库存,持续进行现代化升级,让它焕发“第二春”,就成了一个务实的选择。
俄乌冲突这堂“课”,给咱中国军方的最大启示就是:导弹是把好刀,但不是万能钥匙。 威力大、打得准是优势,可一旦遇上硬茬子,单靠它独木难支。 乌克兰靠着顽强的防空和西方的输血,硬是扛住了俄罗斯的导弹攻势。 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咱:解决台海问题,绝不能把宝全押在高端导弹上,得有更灵活、更“接地气”的组合拳。
红旗2的重新受重视,就是这种务实思路下的产物。 老旧武器的价值,不在于它有多先进,而在于如何巧妙运用,发挥其最大潜能。 一万枚导弹,哪怕只有一部分能成功突入目标区域,也足以让台军的防空网手忙脚乱,极大消耗其防御资源。 核心思路就是“以量换质”,先用数量优势拖垮、耗干对方的防御体系,再把真正昂贵、精准的“好钢”用在刀刃上,一举奠定胜局。
眼光放长远点,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对抗,靠的是整体合力。 俄乌战场也看到了,乌克兰的炮兵在很多时候,比导弹更管用、更持久。 这说明啥? 老装备有老装备的活法! 对中国而言,把库存里那些看似过时的老家伙们翻出来,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改造升级,既能省钱省资源,又能形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,这笔账,怎么算都划算!
红旗2导弹的“再就业”,可能只是个开始。 咱那巨大的军火库里,还躺着多少有潜力可挖的“老兵”? 估计军方心里正盘算着呢。 2024年西北那场演习已经证明,“老树开新花”不是梦。 未来战场,这种“数量+质量”的组合拳,恐怕会越来越吃香。 当然,光靠数量堆也不行,红旗2自身也得升级。 提升点突防能力,加点抗干扰的电子设备,精度再提高些,让它能更好地穿透现代防空网,这老家伙的“第二春”才能真正绽放。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经验也摆在眼前:面对强大的防空火力,导弹也得有点“聪明劲儿”才行。
您觉得,除了红旗2,咱们还有哪些压箱底的“老宝贝”,能在未来战场上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?
下一篇:没有了